相關欄目
    熱點文章
    首頁 » 學生工作 » 正文

    探尋非遺之美,傳承洋籃文化|廣理沁鄉突擊隊紀實(四)

    發布時間:2024年07月08日 來源: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 字體大小: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非遺傳統手工竹編技藝,7月8日,廣理沁鄉青年突擊隊再次深入鄉村,走訪洋籃手藝人,探尋洋籃各項繁複的制作工藝,并且在洋籃手藝人的帶領下體驗傳統手搖劈篾機的使用方法。在赤坎村婦聯主任徐主任和村支書黎杏燕書記的帶領下,隊員們走進高要區新橋鎮赤坎村深入探尋竹篾加工工藝、洋籃編制工藝。

    夏日炎炎,阿嬷們三兩成群地聚在屋檐下編織竹籃,閑聊的同時十指翻飛,手上編織竹篾的速度絲毫不減。見到隊員們來尋訪時也是熱情的把大家迎進屋内,為我們介紹正在編織的手工藝品。屋内是阿嬷們已經編制好的竹簍、燈籠、杯套等制品。據一位阿嬷介紹,編織洋籃的步驟繁多,從一根青翠的竹子加工成一條薄薄的篾片,再經過編織做成洋籃,往往經曆數十個步驟,耗費大量的精力,但是做出來的洋籃收購價格又不高,因此現在洋籃的制作工藝已經出現嚴重的斷層,已經很少有年輕人去學習這項技藝了。

    告别了編織洋籃的阿嬷們,隊員們進入村巷中繼續尋找手藝人。這時一頂油亮亮的鬥笠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巷子中,有阿嬷阿公在制作鬥笠,阿嬷負責鬥笠主體的編織,阿公負責鬥笠帽檐的編織。據正在編織鬥笠表層的阿嬷介紹,這種鬥笠同樣工序繁雜,而且使用的材料更多樣化,由粽葉,油紙布,篾片等材料制作而成。當編織完鬥笠主體後,阿公便将用竹條彎成的帽檐編織到鬥笠上,使得鬥笠更加堅固耐用。最後,還要在鬥笠頂上刷一層桐油,增加鬥笠的防水性,這樣一頂鬥笠才算做好了。

    繼續深入赤坎村,隊員見到了曾在展覽館見過的手搖劈篾機。将處理過的竹條放入手搖劈篾機入口處,轉動手柄,機器會帶動竹條穿過刀口,将竹條削成薄薄的篾片。随後在洋籃手藝人的指點下,隊員們嘗試使用手搖劈篾機制作篾片,但即使用了機器的輔助,制作出來的部分篾片仍出現薄厚不均的問題而無法用于編織。體驗過手搖劈篾機後,小隊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編織洋籃的不易,對洋籃手藝人們堅持非遺技藝的精神更加欽佩。非物質文化不隻是技藝的傳承,也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繼承。新橋洋籃編織技藝傳承至今,離不開傳承人們的匠心守護,在新橋有一群人熱愛洋籃,傳承匠心,以“匠心精神”守護曆史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