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在人工智能技術重構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智電學院電子信息系于11号教學樓602召開專題研讨會,30餘名教師圍繞AI浪潮下的學科建設、專業改革、教學模式創新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讨,形成了教師-AI-學生“三維一體”的教育改革方案。
一、 學科定位與核心價值重塑
在人工智能深度滲透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系的學科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李俊朋老師指出,人工智能可将課程中的抽象概念轉化為直觀模型,但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舊是學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李文權老師進一步強調,随着AI技術迅猛發展,需重新審視學科教育的核心價值,教師應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轉變為學生思維的啟迪者,通過精心重構課程邏輯,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底層邏輯,為學科建設注入活力。
從學科定位與核心價值角度看,人工智能模糊了電子信息學科邊界,促進了交叉融合。通信、信号處理等傳統領域需與AI深度結合,如通信原理課程借助AI實現3D模型模拟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學科建設應注重前沿性,将AI融入課程體系。同時,學科教育核心應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重點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 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
教學模式創新與改革也成為研讨重點。在AI輔助教學應用上,教師可利用AI生成教案、設計課程等,提升教學效率與趣味性,但要警惕過度依賴。實踐教學通過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等,可讓學生将理論與實際結合,如在FPGA開發中嵌入AI工具對比實驗,要求學生對AI生成代碼進行硬件驗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工程思維。
同時課程設置受人工智能影響迎來調整契機。吳德林老師分享AI在教學實踐中的廣泛應用,從文檔撰寫到課程設計,AI工具豐富了教學形式。因此,合理融入AI工具教學内容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何軍老師提醒,要避免将AI工具簡單等同于搜索引擎,應引導師生批判性使用AI,培養學生深度思考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課程設置也應緊密結合職業場景和行業需求,針對學生理解困難的部分進行優化。
課程内容優化同樣備受關注。謝财侃老師指出電子信息等專業課程存在理解困難、内容繁雜問題,應圍繞實際工作場景優化課程内容,對學生理解困難的知識點增加課時并結合實際案例講解,提升學生就業競争力。
教學評價應多元化,借助AI工具,學生學習成果可通過多種形式呈現,教師應建立注重過程性評價和能力考核的體系,引入代碼生成質量、硬件仿真效果等多元評價維度。
三、 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AI工具的普及使得知識獲取變得更加便捷,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仍是核心競争力。教師應通過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孫竹老師結合硬件與AI融合趨勢,建議打破“硬件”與“算法”界限,在專業課程中引入AI工具對比實驗,培養适應行業多元化需求的複合型人才。蔡貴忠老師認為工科專業應借助人工智能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聚焦學生思維培養。
要培養“AI+電子信息”複合型人才,讓學生既掌握傳統技能,又具備AI算法設計等能力,如在數字信号處理課程中嵌入AI工具對比實驗。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通過問題導向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框架。課程設置要緊密結合職業場景與行業需求,優化學生理解困難部分。
四、 教師角色的轉型與能力提升
教師角色也需轉型與能力提升。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思維訓練師”,重構課程邏輯框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意識,引入“教師-AI-學生”三方制衡機制。教師要熟練掌握AI工具并融入教學設計,同時保持原創性。
同時,也需要加強學術成果的真實性把關。在AI工具的輔助下,學生論文和項目報告的語言流暢性和邏輯性顯著提升,但教師需警惕學術不端行為。還要加強學術成果真實性把關,通過論文答辯、代碼審查等方式,确保學生成果可靠。
此次研讨會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電子信息系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和課程内容方面的變革方向。未來,電子信息系将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在各個層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與創新,緻力于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在電子信息領域的教育發展中勇立潮頭,為行業的繁榮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人才力量。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
地址:十一号教學樓201 電話:020-3972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