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欄目
    熱點文章
    首頁 » 正文

    探尋非遺之美,傳承洋籃文化|廣理沁鄉突擊隊紀實(二)

    發布時間:2024年07月06日 來源: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 字體大小:

    7月6日,廣理沁鄉突擊隊在唐書記和伍書記的帶領下,再次來到了長湖村,去了解當地特有的“洋籃文化”。之後陳站長帶着我們團隊來到了順意工藝廠。該工藝廠是一家曆史悠久、技藝精湛的竹木工藝品制造企業。通過傳承和創新傳統手工藝,該工藝廠不僅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産,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其生産的洋籃等産品以精美的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赢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不僅如此,該工藝廠已有超過30年的發展曆程,經曆了三代人的傳承與創新。創始人及其後代對洋籃這一傳統手工藝充滿感情,緻力于将其傳承并發揚光大。

    在陳站長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順意洋籃工藝廠,聽陳站長給我們講解目前該廠的工作任務,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工藝品都是以木質材料為主,主要是盤子、砧闆、盒子還有一些裝飾品,通過車間中的工作人員加工打磨以及包裝後,最終出口外國,聲名遠揚。然後我們就來到了該工廠與當地相關工作人員聯合建設的一個小型展覽館,在這裡,我們對洋籃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工藝廠的小展覽館中,我們了解了中國竹編文化自古以來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據記載,竹編工藝濫觞于原始社會,之後便與人類的生産生活密不可分。新橋鎮地處高要區西南部,地理環境優越,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十分适合竹子生長。在歲月的長河中,新橋人民憑借智慧與勤勞掌握了編織技藝,據悉,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據史料記載,新橋編織制品興起時的竹織品種類主要有雨帽、籮筐、參箕等,還有一種“坎籮”,本地專用以裝載祭祀、喜慶禮品,而後演變成洋籃中的“五頭盒”。新橋鎮洋籃編織則始創于清朝鹹豐年間,由新橋竹器工匠鄧福首創,由于是遠銷海外,專供出洋,故稱為“洋籃”。

    陳站長給我們講解了展館中的部分洋籃工藝品,讓我們感受到了當地的村民精湛的工藝技術。因為洋籃的編織技藝要求極高,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積累才能掌握。編織者需要運用各種編織手法,如經緯交織、穿插、鎖扣等,使籃子既堅固又美觀。同時,對竹子的處理、切割、染色等工序也需要精細操作,以保證最終産品的品質。不僅如此,洋籃的主要材料是竹子,這是一種天然可再生資源,環保且耐用。竹子經過編織後形成的籃子不僅輕便,而且透氣性好,不易變形,能夠長時間保持其美觀和實用性。因此,讓洋籃文化面向大衆,推廣到每個人的心中,能夠更好的實現生态環境的保護。

    陳站長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多種洋籃制品。洋籃手提包,通過編織特别的形狀,用合适的絲帶和其他裝飾品,放置一些精美的禮物,作為三八婦女節禮物送至當地的婦女手中,不僅傳播了洋籃文化,還豐富了節日色彩;洋籃編織的裝飾物,出口國外,用做于西方節日牆上挂的裝飾品;燈具,外面是通過竹子編織的洋籃,通過美化裝飾,成為了酒店民宿必不可少的燈具,不僅讓住宿環境更加清淨雅觀,也讓洋籃文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編織物,而是與現代産品相結合,逐漸走向大衆。

    在陳站長的介紹下,我們實地學習了一根竹子是怎麼經過一系列複雜而精細的工序編織成洋籃。也讓我們明白一個洋籃--它不僅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可用于裝載水果、鮮花或作為家居裝飾,更是一件蘊含了深厚文化底蘊與匠人情懷的藝術品。長湖村結合村民所長,為自己量身制定了打造洋籃編織特色村的發展思路更值得我們推廣,我們也将為洋籃非遺文化的傳承貢獻我們的力量。


    陳站長在向隊員們介紹工藝品


    隊員與當地村民在交流


    陳站長在介紹洋籃手提包


    洋籃工藝品展示